你的位置:西安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_专业股票配资 > 西安股票配资 > 最信得过的网络配资 从唐县北店头村走出去的红色艺术家

最信得过的网络配资 从唐县北店头村走出去的红色艺术家

发布日期:2025-02-15 22:48 点击次数:183

最信得过的网络配资 从唐县北店头村走出去的红色艺术家

北店头村位于唐县城西北8公里处最信得过的网络配资,是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抗战时期由于北店头村地理位置重要,政治基础好,群众抗战觉悟高,中共唐县县委、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建立,并成为领导全县人民建设根据地、支援抗战、打击日寇的中心。

一、 火热的抗战激励着北店头村人走向战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北店头村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抗战初期,唐县抗日政权在北店头村白手起家,从住房、用粮、吃饭直到被褥都是群众自愿贡献的。贾炳南担任第一任村长;贾庭三、贾凯等每天为外地来参加工作的人安排吃住;张春云让出最好的房子,捐献物资,并主动出枪、出粮;贾在明把家里的茶具炉子都贡献出来;高永久、贾青丫、贾记秋等义务出力干杂工……当时北店头村有耕地4800亩左右,大部分为旱田,有牲口200头,却在八年抗战中为抗战贡献粮食80万斤,最高年份达13万斤; 人口当时有250户,1300余人,每年出战勤2.1万人次,有2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有30余人牺牲在战场上,10余名村民被杀害。特别是共产党员、村干部贾雪申被日寇刺了100多刀,惨死敌手,被授予英雄村干部。在奔赴抗战斗争的年轻人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各级领导干部。如北京市人大主任贾庭三、煤炭部副部长贾榆(又名刘辉)、开国上校贾森林、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副主任贾淮洲、河北大学副校长贾泉河等。

展开剩余93%

抗战中北店头村的女青年同样巾帼不让须眉,不甘落后,她们积极动员群众,抬担架、护伤员、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样样做得出色,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她们当中的一些人走向了舞台,用歌舞、曲艺、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战,鼓舞更多的人走向抗战战场,其中贾惠芬(辛园)、贾素娥、肖驰(贾晓岑)、贾九霄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红色艺术家。因此,北店头村不仅是抗日模范村,而且还是培养抗战干部和红色艺术家的摇篮。

二、村剧团是培养红色艺术家的“沃土”

北店头村之所以在抗战中有这么多的艺术人才,这与该村的抗日剧团是分不开的。1942年,为了加强抗日宣传,瓦解敌人,鼓舞人民抗战斗志,村党支部书记贾士龙动员在村养病的县文救会干部贾泉河,在村里成立了歌咏队,初期有20名队员,后发展到40多人。歌咏队自带乐器,利用村民捐献的道具,闲时排练,夜晚演出。演出剧目是反映抗战及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群众喜闻乐见。如二人对口唱《王老三减租》等,推动了减租政策的落实。在歌咏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舞蹈队,表演运粮舞、船夫舞、柳絮舞等10多个节目。后来歌咏队和舞蹈队发展成综合性剧团,演出自编节目《法西斯的末日》《懒汉》《过光景》,歌剧《刘二姐劝夫》,话剧《新乡城》《李国良回家》,河北梆子《交公粮》《血泪仇》,还有快板书、秧歌剧等等,种类多样,精彩纷呈。

为瓦解日伪,1942年第三军分区成立敌后武装宣传工作队(简称武工队),由三分区二团营长马卫华担任队长,戏剧家凌子凤任副队长,选调百余人的精干战士组成,还从北店头村剧团中抽调十余人加入到武工队,一起深入到敌占区。他们白天在村中隐蔽,做群众工作;晚上召集群众集会,宣传党的政策,并以演出文艺节目的形式,宣传动员群众。那时敌占区炮楼林立,敌情复杂,但武工队在做好警戒后,搭起舞台就演,有时就在伪军炮楼底下演,演前先作报告,讲形势、讲对敌政策等,有时炮楼里的伪军还看节目,听报告。武工队演出的节目是宣传抗战、瓦解日伪的。有救亡歌曲、快板书、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和《刘二姐劝夫》等,对配合抗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武工队在敌占区活动一个多月回到北店头休整,并排演新节目后再次出发,就这样武工队前后在敌占区活动了两年多,演出节目200多场,受教育军民数十万人次,培养了一批能文能武的文艺战士,自己无一伤亡。

北店头村剧团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发展壮大,声名远扬,同时培养了一批文艺战士。村剧团创始人之一、解放后曾任河北大学副校长的贾泉河回忆:解放后,我调到河北省教育厅工作,这时河北省卫生厅的领导找到我说,打算把我们北店头村剧团整体收编为卫生厅下属文工团,并定了编制。我觉得这是村剧团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马上回老家联系。可到村后得知村剧团百分之八十成员已参军、参干了,剧团解散了。所以这事没成。(《泉河往事》75页)

三、从北店头村走出去红色艺术家

抗战中从北店头村走出去了一批红色艺术家,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因资料有限,现介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其中四位:

1、贾惠芬

贾惠芬又名辛园,192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北店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1年初参加革命,在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任演员。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一旅组织科干事。1947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三纵九旅组织干事。1949年3月任华北军区军政大学党总支干事。1950年10月任志愿军66军留守处党支部副书记。1951年8月任68军司令部干部干事,同年6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4月任济南军区68军司令部干部干事。1956年3月,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退出现役,先后担任68军荣光幼儿园协理员、山东省军区幼儿园主任1964年转入总参谋部管理局服务处。1995年10月离休。

1941年初,贾惠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冲锋剧社任演员,期间曾担任多部歌剧主演,积极为战斗在敌后的抗日军民演出。

据贾惠芬女儿陈超讲:“1940年妈妈12岁,想参加八路军,姥姥担心她年龄小没有同意。第二年(1941年)妈妈再次坚决要求参军,并说,如果姥姥不答应,就偷着走。姥姥看妈妈参军决心一定,也就同意了。因妈妈富有表演天赋,来到了八路军三分区冲锋剧社后,妈妈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演技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很快成为剧社的骨干演员。1944年剧社为配合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排演了《兄妹开荒》歌舞剧,由妈妈担任女主角,并与著名演员吴宝光一起演出,妈妈不负众望,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给根据地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兄妹开荒》剧目也成为冲锋剧社的招牌剧目。7月,冲锋剧社参加晋察冀军区举办的文艺汇演,演出了《兄妹开荒》和《李殿冰》《两个英雄》等,受到边区各界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剧目。

1945年妈妈结婚后,与爸爸人一起投身到新中国解放战斗中,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1950年爸爸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副军长,带领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1951年爸爸回国轮休不久,又被任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军长,再次披挂上阵,二次赴朝参战。为了照顾父亲,妈妈将大哥(5岁)、姐姐(3岁)交给托儿所,毅然跟随爸爸赴朝参战。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妈妈和爸爸回国随部队驻防徐州。1954年中央军委要求女军人转业地方,妈妈响应号召,毫无怨言地脱下了心爱的军装。爸爸后来因长期作战,积劳成疾,于1967年去世,年仅51岁。当时,我们全家六口人,每个月只能享受18元的烈士津贴,妈妈一人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使我们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很是艰辛。”

在入朝作战期间,贾惠芬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英勇顽强。她曾在美军飞机投放燃烧弹的烈火中抢救档案资料,头发被烧焦;也曾因敌炮火猛烈患上炮震性耳鸣近一年之久。回国转业之后,她积极投身幼儿教育事业,勤恳工作、默默奉献。

1967年陈坊仁同志逝世后,贾惠芬同志独自承担起5个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用坚强的臂膀和伟大的母爱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她先后送5个子女参军入伍,儿女们均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中次子陈勇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曾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院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79年初,她鼓励支持大女儿离开广州军区总医院奔赴广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将大女儿5岁的儿子送入全托幼儿园。大女儿在战场上不怕困难、不惧牺牲,出色地完成前线救治伤员的任务。贾惠芬同志对自身和家人要求严格,勤俭持家、谦虚谨慎,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庭的良好家风。

2、贾素娥

贾素娥,唐县北店头村人,1928年出生,1941年参加八路军,并在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任演员。1941年反“扫荡”胜利后,参加剧社和主力部队混合编成的武工队,在孙福田指导员带领下,深入到定唐、曲阳县等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在炮楼底下演出话剧《张大嫂巧计救干部》、歌曲《抗日的事儿要多干》等。在演出过程中,几次争取炮楼里的伪军到村里看演出。期间,曾遭敌人骑兵的袭击,大家沉着应战,在曲阳县游击支队和群众掩护下,利用地道与敌人周旋,终于脱离危险。她们的政治攻势对瓦解敌伪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小分队继续利用文艺阵地扩大政治影响,并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动摇敌伪信心,逼退和拔掉敌据点,收到了丰厚的战果。在反“扫荡”中,贾素娥曾遇到过生死危急,据冲锋剧社史料记载:“1943年5月上旬,日寇对三分区发动了七昼夜突击性大‘扫荡’。剧社男同志分别到各部队参加战斗,女同志分散到唐县歇马村和完县(今顺平县)神南村隐蔽。李树楷、和谷岩、王邦彦、王振国随骑兵团在马耳山遭到敌人合击。贾素娥和群众一起被敌人包围后,投入唐河才得以脱险。”贾素娥宁死不屈,再现了“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令人十分钦佩。

1944年7月,她参加了晋察冀军区文艺汇演,在冲锋剧社展演的《李殿冰》《两个英雄》等节目中出演角色。1945年11月,冲锋剧社与二分区七月剧社合并,后又与四分区火线剧社合并,组成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前卫剧社。1947年1月,贾素娥调抗敌剧社,以后她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华北、西北等战斗。解放后,随志愿军19兵团文工团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贾素娥编入华北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任战友文工团话剧院院长。

据贾惠芬的女儿陈超讲:“贾素娥阿姨是一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有一次,素娥阿姨从冲锋剧社驻地回老家北店头村。当时正值反“扫荡”期间,领导和同志们都很担心,劝她暂不要回家,可素娥阿姨说没事,一天就回来了,于是她换成老百姓的服装,偷偷地拿了一颗手榴弹,当她走到半路时,遇到了鬼子盘查,贾素娥阿姨不慌不忙地从背后把手榴弹保险盒拧开,手指套进拉环,并收放到自己的袖子里,假如鬼子搜身,她就毫不犹豫地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检查的鬼子看她是一个小姑娘,也没在意,也没搜身,就放她们过去了,就这样素娥阿姨闯过了险关。回来后,剧社领导得知情况后又惊又喜,关心地说‘这多危险啊!以后可不能这么冒险啦!’”

贾素娥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晨耕。晨耕(1923.6-2001)原名陈宝锷,完县(今顺平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后调部队文工团,曾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49年10月1日,任开国大典军乐队指挥,后任战友文工团歌曲团指导和艺术指导,创作了500多篇音乐作品。他参与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作曲(集体创作)。并和唐诃、生茂、遇秋等共同作曲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这首套曲被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获金唱片奖,久唱不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歌曲《忆战友》《百灵鸟你往哪儿飞》分别获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文艺会演一等奖和二等奖。晨耕在担任战友文工团歌舞团团长期间,相继培养了著名歌唱家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耿莲凤、张振富等。

3、肖驰

肖驰(又名贾小岑),1929年生于河北省唐县北店头村,是革命家贾庭三同志的妹妹。1944年,肖驰15岁时加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演过歌剧、河北梆子和京戏,当过独唱演员。194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至1948年2月在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前卫剧社。1949年跟随19兵团参加过大西北的解放,后又转18兵团随胡耀邦去了大西南。1950年转业,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央实验话剧院等单位工作,是国家一级演员,1977年离休,2022年逝世。

解放初,她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还没毕业,就被苏联专家选中,主演意大利著名喜剧《女店主》,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她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又出色地塑造了《黑奴恨》中的凯西,《叶尔绍夫兄弟》中的廖丽娅等形象;粉碎“四人帮”后,又成功地扮演了《灰色王国的黎明》中的曹慕宜,《油漆未干》中的关尼等人物。肖驰在电视剧《渴望》中扮演了王沪生的母亲,在电视剧《守候幸福》中饰演薛淑芳,深受观众的好评。

肖驰的丈夫是我国著名剧作家、书法家孙福田。孙福田,1918年出生,满城县大赛村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文书、指导员、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指导员、社长。解放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二届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他与邢野、和谷岩合作编写了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剧本《狼牙山五壮士》、《儿童团长》等。他自己共编作了近百部剧本和歌曲作品,是一个颇具影响的剧作家。

4、贾九霄

贾九霄,女,1931年11月出生于河北唐县北店头村。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在晋冀察三分区冲锋剧社任演员,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6年在晋察冀三分区冲锋剧社任演员,1946年至1948年春在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1948年至1949年在华北育才中学任教员,1949年至1954年在华大文工团任演员,1954年至1978年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青海省话剧院任演员、导演,1979年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1988年离休,国家一级演员。

1945年5月,14岁的贾九霄参加了八路军,在冲锋剧社任演员。日本投降后,晋察冀三分区冲锋剧社与七月剧社合并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她跟随部队参加了保南战斗、进军古北口、挺进无人区等,作为文工团的小队员加入演出小分队上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去一个连、一个排地给战士们演出,表演说快板、唱歌等节目。

1946年,在从延庆到古北口的途中,四纵文工团与火线剧社合并改为前卫剧社。到古北口以后,剧社领导担心只有15岁的贾九霄受苦,就动员她到地方上学去。但贾九霄舍不得离开部队这个大家庭,放弃了学业,留在了部队。

1948年,部队与国民党的战斗非常激烈,前卫剧团跟随第四纵队转战南北。17岁的贾九霄虽然瘦小,但从不叫苦、叫累,只要行军一停就和大家拿汽灯、搭台子,开始演戏。贾九霄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在河北梆子《无人区》中扮演小姑娘。她一边演出一边学习演奏二胡,还参加了歌咏队。

1948年春天,石家庄解放了,由于贾九霄文化水平低,组织上安排她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因招生名额已满,又被安排到石家庄的育才学校学习。1948年底毕业,被分配到华北革命大学文工团。华北革命大学文工团前身是祖国剧团。后来改成华北话剧团,再后来华北行政区取消,合并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贾九霄还出演过《卖糖姑娘》《刘胡兰》《曙光照耀着莫斯科》《赤叶河》等剧目。她回忆说:“随着演戏越来越多,我对演戏也越来越着迷。正因为着迷,我也才越演越好。我会将自己很深地代入进去,不是我演这个角色,而是我就是这个角色。那时候我们经常下乡,深入农村,就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意地观察女孩子、老太太的动作、习惯等等。虽然我的青春时代历尽了磨难,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苦。回想起来,加入文工团后我接触到了戏剧,使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让我常常感到无比感恩和庆幸。”

贾九霄的爱人是著名的电影演员、导演李丁。李丁,原名李守海,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共党员,1927年1月1日,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代表作品有《张灯结彩》《我的九月》《皇城根儿》《我爱我家》《人虫》《宰相刘罗锅》等,曾获第3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男演员奖。历任北京中法大学山城报剧社、祖国剧团、晋察冀党校剧社、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北人民话剧院演员、导演,一级导演。

四、“三个小八路”再次相逢,完美重现经典照片

1941年,由于日寇的封锁,根据地非常困难。部队要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使庄稼长的旺盛,就得施肥。一天,在剧团做演员的三个小八路——严金萱、贾惠芬、贾素娥,她们三人早早的起床,顾不上梳洗,背起粪筐就出门捡粪。这时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的沙飞同志正好碰到她们,沙飞觉得这么早三个小鬼就出门捡粪,太值得表扬了,于是叫住了三人,要为她们照一张相。当时照相很是稀奇,三人以前都没有照过。开始很紧张,因为是第一次照相不知道怎么做,后来在沙飞的指导下,严金萱、贾惠芬、贾素娥自右向左依次站位,沙飞看了一下就让严金萱站高点,于是严金萱就站到了石头上。沙飞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历史性照片,刊登在《晋察冀画报》上,而后成为时代经典。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54年后的1995年,当年的三个小八路严金萱、贾惠芬、贾素娥在北京团聚。照片中三个身体矮小、脸庞稚嫩的小八路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三人相见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由于各自工作繁忙,见面机会很少,她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回想起在艰难困苦的抗战环境下,一起战斗、一起演出、一起生活,可谓生死之情,难以忘怀。

三人见面时,原抗敌剧社演员华江老人正好也在场,与她们一起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贾素娥的丈夫晨耕同志提议,再为她们照一张合影,站位顺序仍按当年的顺序,并且将华江老人也加了进去。

严金萱195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先后担任天津曲艺工作团、广州华南歌舞团、文化部音乐舞蹈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越剧院和上海舞蹈学校的领导工作。离休后仍致力于培植音乐幼苗,创作了300多首少儿歌曲。1987年,严金萱同志当选为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之后还当选为上海儿童音乐学会会长,先后荣获“上海市少年儿童工作白玉兰奖”“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少儿工作者”“文化部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上海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丈夫为当代作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孟波。严金萱于2014年去世。

贾惠芬于1995年10月离休,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获颁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去世。

贾素娥于1995年10月离休,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2017年去世。

这些共和国的“功臣”,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她们都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将铭记她们的丰功伟绩。

保定市文联供稿最信得过的网络配资

发布于:河北省

友情链接:

西安股票配资 正规股票配资 专业股票配资

Powered by 西安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_专业股票配资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